|
|
|
| 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18集课程复讲 |
|
夏慧容学长 |
|
|
1.历史上有哪些“兄道友弟道恭,兄弟睦孝在中”的例子?如何引导孩子做到? 汉朝赵孝是兄长,得知弟弟赵礼被盗贼抓去还要被吃掉时,两兄弟争相要盗贼吃掉自己,盗贼看了很感动,就放了他弟弟。通过“赵孝争死”的故事我们看到,赵孝、赵礼连生命都可以为兄弟付出,我们不能因一颗苹果、梨子而跟兄弟争吵。因为赵孝、赵礼为了兄弟不惜生命的精神传到皇帝耳中,皇帝就让兄弟俩当官来治理人民。所以,他们有后福,因为他们友爱兄弟,一定会孝顺父母,有这样好的德行,出来当官必定会爱护人民。因为“教以孝”,他会“敬天下为人父者也”,会敬天下一切父母,“教以悌”,他会“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”,也会敬一切人的兄弟姐妹。通过同学让拖鞋,引导孩子这位同学做到了“财物轻、怨何生“,鼓励该同学是孔老夫子的好学生,并引导这位让拖鞋的同学“你是大哥哥,以后一定要做好榜样”,这是肯定孩子还不忘让他立志,不忘让他提升他的定位。 2.为什么很多孩子会“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”? 学贵立志,读书志在圣贤,要有正确的引导观念。很多孩子“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”,因为他学很多本事是拿来炫耀,“对尊长,勿现能”,比如孩子从小学了一些英文,学了一些能力,长辈就带着他到处表演,小孩小小的心灵会觉得他好厉害,好话听多了,建议的言语就听不进去了。所以,称赞人也要理智,也要用智慧才行。 3.《礼记•曲礼第一》:“傲不可长、欲不可纵、志不可满、乐不可极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? 《礼记.曲礼第一》“傲不可长,欲不可纵,志不可满,乐不可极”,意思是:人只要傲慢心一起,就没有办法受教,他就很难再成长。假如孩子是从小就傲慢,这一生很难有大作为,所以为什么“小时了了”,因为小时假如因为这些能力而自傲,就麻烦了;学问要成就重在受教、重在谦卑的态度,这样才会知道“人外有人,天外有天”。第二个“欲不可纵”,玩物丧志,迷恋于所玩赏的事物而消磨了积极进取的志气。“志不可满”,现在的孩子没有志向,常常就是游手好闲,觉得好无聊。所以“志当存高远”,一个人应该有高远的志向,他的人生会充实,他会时时觉得我要提升自己,才能够服务社会、服务他人。“乐不可极”,乐极生悲。当一个孩子从小不懂得掌握分寸,常常就是一玩就不知道人,很有可能在身体上或者会出现一些危险的可能性就增高了。 4.正确地称赞他人有什么重要性?如何运用赞美引导他人到正途? 人不能活在掌声中,做一件事要在意别人有没有看到的话,得失心就必然很重,这样的人生也绝对不会自在快乐,好话听多了,一句批评的话来,内心就会觉得很不是滋味。《弟子规》“闻誉恐、闻过欣,直谅士、渐相亲”,当我们有一颗谦卑的心,就多了很多双眼睛帮你看路、很多双耳朵帮助听出很多讯息。所以,称赞要长的是谦卑而不是自满,要针对好的品性去夸,而不是针对才能去夸。如: 不要称赞相貌:有一对姐弟很漂亮,见到姐姐的长辈都夸奖她长的漂亮,所以这小女孩课上到一半,还会拿镜子照一照,她的学习跟弟弟就差非常大。因为她只重视外表,常常心思就不专注,常常会很在意别人有没有在看她。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往后就走向虚荣的人生,虚华的人生去。所以不要称赞孩子的相貌,不要常常称赞孩子的才华,应该称赞他的德行。 称赞才华的禁忌:如古筝弹得好,目的在表演给别人看,这种学习目的就会有瓶颈。假如引导他说“移风易俗,莫善于乐”,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,可以改善整个社会风气。所以,学古筝、古琴用真诚心去学,就可以弹出利益社会大众的曲子。当有这个目标,学习的整个心态就会截然不同。当称赞他的品德,比方说“你真孝顺”,孝顺跟他的自性相应,他会愈做愈起劲,这个就没有副作用。所以称赞要顺着品德称赞。品德的标准在《弟子规》,一门深入,这是掌握纲领的决要。所以,《弟子规》要念熟。 念书的引导:一女孩妈妈,念书要做什么?妈妈就引导她,念书最重要要学本事,因为有了本事以后,就可以去帮助别人,在社会上有所贡献,要记住“社会国家者,互助之体也”。当孩子觉得社会就是互相帮忙,她这个态度一形成,她面对各行各业的人会尊敬、感谢。但假如她学本事的目的在赚大钱,往后她看各行各业用钱的多少来看,她就会去轻慢很多行业的人。所以,学问在存心,只要心偏颇了,就跟道德、学问背道而驰。所以她母亲马上引导她,说学习的目的在增长本事,以便服务他人;当她有这种态度,她就不容易傲慢。 又初次见面不能称赞一大堆,言语要谨慎。称赞人要顺着品德称赞,不然人确确实实会在称赞声中迷失了自己。 5.如何做到“人的第一等学问”? 真正的学问在于存心,人的第一等学问就是“为人着想”。如礼仪虽是生活里的小细节,它最重要的是要长养恭敬之心,所以真正的学问就在他的存心。如范仲淹给大儿子取名叫做范纯仁,以通过名字期许孩子能时时提醒自己,要能时时存着一颗仁慈之心,“仁”是会意字,左边一个“人”,右边一个“二”,意思是两人,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,所以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“己所欲,施于人”,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”。孩子从小知道这是父亲对他的期许,自然而然他就会常常鼓舞自己,督促自己去往这个方向做。所以,学问要长养的,就是存心、仁心、恭敬心。读书可以从“心”变化气质,因为经典当中,如《弟子规》教诲的“或饮食,或坐走,长者先,幼者后;长者立,幼勿坐,长者坐,命乃坐”。读这些经文当中慢慢去实践;在实践这些行为的时候,就会从外慢慢内化成存心,这一分恭敬心就愈来愈扎实;恭敬心扎实,诚于中自然就变化气质。所以,读经文都不做的时候,不能变化气质,效果也会相当有限,所以学贵力行。 感恩老师,感恩所有为之付出的人。
|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